98年前的今天,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石破天惊,震撼寰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那么,这石破天惊的“第一枪”为何在南昌打响?背后有着怎样鲜为人知又惊心动魄的故事?
生死抉择:必须用革命的武装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1927年春夏之交,中国共产党人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清党”和军阀的屠杀。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国民党广东当局血腥“清共”,奉系军阀在北京杀害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李大钊等革命者。
7月,汪精卫在武汉撕毁国共合作协议,实施“分共”计划,同中国共产党决裂。随后,蒋汪合流,在“宁可错杀一千,不使一人漏网”的反革命口号下,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展开清洗。据统计,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数量从近6万人锐减至1万人。
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面对大革命失败的现实,以及国民党反动派一份份“见电立决”“斩立决”“立决”等杀气腾腾的电报,共产党人终于深刻认识到,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就无法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就无法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
严峻的时局面前,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等主张采取武装暴动,以武力挽救革命。后来,党内经过激烈讨论,否定了“东征派”“西退派”的提议,决定尽快举行起义,向全中国表明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和革命的决心。
在极端危急的情况下,7月下旬,新组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委会作出三项重大决策:将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江西集中,准备发动武装起义;组织湘鄂赣粤四省农民发动秋收暴动;召开中央紧急会议制定新方针。
会议虽然决定“准备于必要时,在南浔起义”,但并没有明确在江西发动起义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历史选择:英雄城南昌的历史担当
7月中旬,大量南下的中国共产党人汇集九江,召开了三次“九江谈话会”,首次提出“在南昌举行暴动”的建议。7月24日,中共中央同意发动南昌起义,决定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四人组成中央前敌委员会,以周恩来为书记,赴赣领导这次起义。
具体起义地点,究竟在九江还是在南昌?在浔的同志们经过充分讨论,认为九江靠近武汉,易遭“围剿”;在三面环水、腹地有限的地理条件下,起义部队回旋空间小,不是合适的暴动地点。7月26日,周恩来在九江实地考察并与前期抵浔的李立三等人协商后拍板定调,起义地点定在南昌!
南昌地处内陆,腹地辽阔,便于部队机动作战,回旋余地大;赣江天然屏障与城防工事结合,起义军可依托地形周旋。南昌又是江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利于部队的集中驻扎,且资金筹集、部队补给方便。从防守角度看,当时的南浔铁路在昌终点是牛行车站,与南昌城隔江相望,援兵难入。
当时,朱德在南昌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工作基础。朱德1922年留学欧洲时,经周恩来介绍入党。1926年回国后,朱德接受党的秘密指示,利用与讲武堂老同学朱培德的关系,到南昌开展工作,担任第3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7月中旬,朱德赶到武汉向临时中央政治局汇报了南昌的情况。
南昌的党团组织和群众基础也比较坚实。以袁玉冰、方志敏、赵醒侬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积极创建江西地方党团组织,1923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江西地方团组织在南昌成立;1924年5月,直属中共中央领导的中共南昌支部成立,同年7月,中共江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南昌召开,成立了中共江西省执行委员会,此时全省党员已有5000多人。
1926年9月,北伐军进入江西,总司令部随后迁到南昌。国民党右派篡夺江西省党部后,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支持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指派方志敏等8人为中央特派员,代行国民党江西省党部职权并改组省党部。1927年4月2日,在中共江西区委领导下,各界革命群众发动“四二暴动”,捣毁了国民党右派操纵的江西省党部,捕获“AB团”分子。此后,南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当时,南昌的守军共6000余人,兵力薄弱且思想动摇,而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的部队有2万多人。南昌当地反动势力也比较弱,江西本省没有多少本地军队,北伐期间朱培德率滇军控制了此地,却与当地豪绅并无密切关系,作战积极性并不高。
决定在南昌起义还有一个直接原因,那就是汪精卫对起义行动有所觉察,便在军队中加紧进行“清共”。张发奎要求“在第二方面军之高级军官中的共产党员如叶挺等须退出中国共产党或退出军队”,还企图解除他们的兵权,妄图将起义扼杀在摇篮里。
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当机立断,迅速就近起义,共产党所掌握和影响的叶挺、贺龙等部队就有被瓦解和消灭的危险。
首义勇择:被迫延迟了两天果断提前两小时
1927年7月中旬,武汉国民政府要求叶挺、贺龙的部队跟着张发奎开拔到九江一带。汪精卫企图骗二人上庐山“缴他们的枪”。得知内幕的叶剑英秘密下山赶到九江,找到贺龙、叶挺等商议对策,在甘棠湖上召开了著名的“小划子会议”,决定“不执行将部队集中德安的命令,而一直开至昌北牛行车站,到南昌去”。
26日,叶挺率领第11军第24师5500人坐火车赶往南昌;27日,贺龙率领7500多人的第20军也乘火车到达南昌,完成了南昌起义主力部队的集结。此前,外派抚州的朱德已于21日秘密返回南昌,他领导下的第3军军官教育团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等确定能够参加起义。
当天,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委会“定于三十日晚举行起义”。随后,周恩来亲自前往第20军指挥部,把起义的行动计划告诉了贺龙。贺龙当即表示:“我完全听党的命令,党要我怎么干就怎么干!”周恩来说:“党对你下达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党的前委会委任你为起义军总指挥。”
29日,周恩来接连收到两封急电“暴动宜慎重,无论如何候张国焘到再决定”。30日早晨,张国焘等人赶到南昌,传达了共产国际指示并加上个人意见后,主张起义非要征得张发奎同意;前委扩大会议上,张国焘依旧不明确表态,其他人则认为计划不能变,以致会议当日无果。
31日早饭后,会议继续举行,因叶挺、贺龙未去庐山开会,张发奎来电说“8月1日要到南昌来”。在这种情况下,张国焘不得不同意举行起义。当天下午,前委会正式决定:起义于8月1日凌晨4点举行。
当时,由于叛徒将起义的消息向国民党军告密,两个正在参加朱德安排的夜宴的敌军团长闻讯即走。朱德赶紧向起义总指挥部报告,前委会当即决定起义提前2个小时进行。
8月1日凌晨2点,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起义部队2万多人,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
随后,根据预定计划,起义部队迅速撤离南昌,经过赣南、闽西,直奔广东潮汕地区。南下行军路上,尽管部队遭遇挫折,但朱德、陈毅率领的800余人在赣南整顿中重塑军魂——建立党支部、严明纪律、政治教育,史称“赣南三整”。当这支铁军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1957年,朱德元帅为纪念南昌起义创作了一首《纪念八一》,诗曰: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革命大旗撑在手,终归胜利属人民。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委员会
网站主办:江西省政协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