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一品楼品凤楼论坛,长沙雨花区海选场子推荐,长沙天心区品茶工作室

从书信中感受抗战英烈的家国情怀

2025-10-09 09:47:42  当代江西  编辑:李尚宇  作者: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江西共征兵103万,实征兵源位居全国第四位。无数江西籍军人舍家为国、浴血疆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许多抗战英烈由于身在战场、远离家人,只能通过书信传递心声、表达思念。今天,让我们从几封书信里,感受这些抗战英烈的家国情怀。

               

  “中国的知识青年不应逃避责任”

                 

  聂之俊1916年生于江西省清江县(今樟树市),1937年考入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

           

  “七七事变”爆发后,在武汉大学读书的聂之俊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当时,其妻有孕在身,在老家的父母因担心聂之俊的安危想借此写信促其回家,聂之俊知道父母的心思后,在给父母的回信中写道:

             

  “爸爸、妈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固然很有道理,可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每一个国民所应有的认识。尤其是抗日战争到了这个时期,国难已经再严重也没有了!青年人还能犹豫偷安吗?我想绝不能够……中国的知识青年不应逃避责任的。”

           

  1937年12月15日至16日,陶铸、邓颖超等分别在国立武汉大学、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设招收点,以国民党湖北省建设厅名义,在应城汤池镇创办“湖北省农村合作事业指导员训练班”,秘密培训抗日骨干,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武装。

            

聂之俊生前写给妻子彭玉容的书信
           

  聂之俊积极报名参加训练班,同各地流亡学生及湖北本省进步青年一起共60人,成为首期招录的学员。

            

  1938年1月,从训练班结业的聂之俊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党组织派他前往鄂西北竹溪县,以农贷合作指导员的公开身份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聂之俊大力宣传抗战形势,极大激发了当地青年和进步人士抗日救亡的热情。

                

  此时,妻子彭玉容来信告知家中父母生病、兄长早逝等情况,聂之俊回信写道:“当全国同胞正处在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整个国家民族存亡绝续关头的时候,每一个有血性的青年,没有不投笔从戎、枕戈待旦的!那末,个人的一切,如学业、官禄、家庭,也将成为次要的东西了!”同时,聂之俊积极鼓励妻子要努力学习,要对争取民族解放充满信心。

             

  1939年,因蒋介石对抗日救亡活动百般阻碍,聂之俊被逮捕,1月22日被秘密杀害,时年23岁。今天,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仍保存着聂之俊烈士写给家人的20多封书信。

             

  “因为责任所在,无法离开”

             

  王麓水1913年生于江西萍乡,14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6岁任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秘书、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革命后,王麓水征战南北,再也没有回过家乡,贫苦的家庭一直是王麓水在外征战时最大的牵挂。

             

  1937年9月25日,王麓水所在的八路军第115师在山西取得平型关大捷,王麓水在战斗中头部负重伤,经后方医院抢救才苏醒过来。在医院治病期间,一名加拿大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为他画了油画并拍成照片,作为纪念。

                 

  在医院疗养的王麓水将照片随家书一起寄给了久未联系的母亲,并获得了家人的回信。但回信中报的不是平安,而是父亲和四哥相继去世的消息。得此噩耗,王麓水悲痛欲绝。可大敌当前,他只能通过每月寄一两封家书来询问家中的情况,可惜寄出的家书家人大多数都未收到。

              

王麓水生前写给母亲的家书
            

  1938年4月,王麓水得知前线战况危急,主动要求出院回部队。后调任115师343旅补充团政治委员,前往晋西南开辟吕梁山抗日根据地。9月,王麓水带领部队参加守备风陵渡战斗,完成了坚守黄河的防卫战任务,王麓水感到十分振奋,他在给三哥的信中写道:“此胜利打破了敌人西犯战略计划,(完成了)直接保卫大西北的伟大任务。”

            

  1939年春,王麓水调到115师独立支队任政治部主任,在他和支队司令员陈士榘的率领下,部队接连打了几次胜仗,坚定了晋西南地区百姓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其间,王麓水被日军炸弹炸伤,再次负伤,在医院短暂休养后很快回到了部队。

            

  对自己在战场上负伤,王麓水于5月30日给母亲的信中只字未提,只是为很久没有收到家书感到焦急。“整整一年半了,均未得家悉,真使人心焦极矣……虽然久别十载之家乡,但男终日未忘记过。因为责任所在,无法离开。”

            

  家人一直珍藏着王麓水寄来的书信,现在萍乡芦溪县长丰乡王麓水事迹展览馆展陈了王麓水寄回的9封家书,其中8封写于抗战时期。最后一封是1945年10月26日在山东峄县沙沟乡西界沟写给三位哥哥的。此时,王麓水任八师师长兼政委,参加为阻止国民党军队沿津浦铁路北进而发起的津浦路战役。12月12日,八师向山东藤县发起攻击。13日下午,王麓水在距城门不足200米处指挥战斗,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壮烈牺牲。

              

  “最后一次呼吁全国坚持团结抗战”

             

  邹韬奋生于1895年,江西余江人。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通过主编的《生活》周刊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屡次批判国民党政府对外的妥协行为,《生活》周刊成为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

               

  1935年11月16日,邹韬奋在上海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不久,一二·九运动爆发,邹韬奋对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援,在周刊上积极呼吁民众应该“共同擎起民族解放斗争的大旗以血诚拥护学生救亡运动,推动全国大众的全盘的努力奋斗”。该刊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打破了当时中国杂志的发行纪录。

               

  1936年,国民党当局逮捕了积极宣传抗日的邹韬奋和沈钧儒等7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经过积极营救,在入狱243天后,邹韬奋等人被释放,出狱后他仍致力于从事抗日民主文化宣传工作,先后出版了数十种进步刊物。

               

邹韬奋遗嘱《遗言记要》
              

  因为积极从事抗日宣传工作,邹韬奋一直被国民党通缉,曾6次流亡香港和海外等地。1942年1月9日,邹韬奋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东江游击队帮助下,离开香港,到东江游击区后又辗转经上海,于12月到苏北解放区。

              

  在苏北时,当他准备继续为民族解放事业积极奋斗时,不幸罹患耳癌,中共党组织遂指派专人秘密护送他去上海治病,并尽一切力量对其进行抢救。

             

  1944年6月2日,邹韬奋的身体每况愈下,他请来挚友徐伯昕,留下了一份口述遗嘱。7月24日,邹韬奋不幸病逝。同年10月7日,延安《解放日报》报道了邹韬奋去世消息,并首次发表《邹韬奋遗嘱》。

             

  在这份遗嘱中,邹韬奋这样坦露:“我心怀祖国,念同胞,愿以最沉痛的迫切的心情,最后一次呼吁全国坚持团结抗战,早日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建设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我死后……举行火葬,骨灰尽可能带往延安,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遗嘱亦望能妥送延安。”

             

  从1938年开始,邹韬奋多次向中共党组织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而周恩来则希望他“暂时不要急于入党,你现在以党外人士身份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政治斗争,和你以一个共产党员身份所起的作用不一样”。

              

  邹韬奋在弥留之际,再次表达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和要求。194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电唁其家属,并追认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委员会

网站主办:江西省政协办公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莞市| 武清区| 土默特右旗| 乐平市| 昌平区| 嘉义市| 东平县| 交口县| 防城港市| 道孚县| 岢岚县| 河曲县| 左权县| 大余县| 新安县| 宜君县| 名山县| 蒙自县| 博兴县| 建德市| 新营市| 涪陵区| 徐州市| 靖远县| 华亭县| 新沂市| 竹山县| 达日县| 仁寿县| 甘谷县| 山丹县| 贵德县| 房产| 桃源县| 镇远县| 封开县| 汝阳县| 明溪县| 剑川县| 庆安县| 德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