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固废治理是“无废城市”建设的核心抓手,也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抚州市作为全省“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近年来以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路径。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传统行业固废产生量显著下降。资源化水平大幅提升。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87.63%,较2021年增长16.9%,铝灰、脱硫石膏等通过技术改造实现高值化利用,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0万吨。设施体系持续完善。通过建成铝灰资源化中心、小微企业危废收集试点等,实现危险废物“产处平衡”。治理创新成效突出。构建“制度+科技”双轮驱动模式,出台《抚州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抚州市固体废物“十四五”污染防治规划》等纲领性文件,同时市县(区)联动助企获研发补助,实施“揭榜挂帅”项目,撬动社会研发投入1.3亿元。绿色制造体系加速构建。创建多个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落实经费保障并实施清单化监管,覆盖多家重点企业,2024年12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尽管工业固废治理呈现积极变化,但仍面临瓶颈制约。为此,建议:
强化全链条政策支撑与标准引领。参照《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出台省级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产品目录,重点针对抚州铝灰和红石膏、萍乡矿渣、宜春锂渣等特色固废制定地方标准,破解市场准入难题。同时,设立省级固废资源化专项基金,对污泥制砖、红石膏改性等技术攻关项目给予贴息贷款,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重点企业缴纳固废处理保证金。
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并推广示范模式。依托省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组建省级固废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重点攻关工业副产石膏高值转化、电镀污泥本地化处理技术。在抚州、吉安、宜春等固废集中区域建设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对铝灰资源化中心等成功案例给予税收减免,形成可复制的跨行业协同利用模式。
优化市场机制激发多元主体活力。鼓励华赣环境集团等本土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打造固废处理全产业链“链主”企业。推广“固废贷”“碳足迹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对资源化项目给予低息贷款和风险补偿,对中小危废集中收集点实行运营补贴以缓解经营压力。
加强危险废物全流程监管与风险防控。开展全省危废产生企业专项整治,重点规范贮存场所标识、防渗防漏措施,推动信息化管理系统全覆盖并确保数据录入及时准确。严格管控危废跨省转移,优化省内处置能力布局,推动危废“产处平衡”。
推进区域协同与资源要素高效配置。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或公共私营合作制,支持县域固废处理能力薄弱地区建设协同处置项目,打通工业园区循环利用链条。建立省级固废协同利用平台,促进粉煤灰、炉渣等跨行业用于水泥生产、建筑骨料制备,提升区域间资源流动效率。
支持生活污泥本地资源化利用。要求城市(城镇)污水处理厂与周边建材、农业企业对接,推动污泥制生物质燃料、土壤改良剂等在本地资源化利用。同时,对生活污泥资源化企业按处理量给予运营补助,降低处置成本。(省政协委员,抚州市政协副主席唐永文)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委员会
网站主办:江西省政协办公厅